English Site
back
05 / 06

新无神论和五个支持有神的论证

Summary

有没有好的论证来支持神的存在?那些所谓的新无神论者是否已显明了有神论的论证不成立?

版权所有© 2010, 学院基督倡议会(CCI)

几乎没有任何所谓的新无神论者对神存在的论证有什么好说的,这颇令人惊讶。反而他们专注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并质疑宗教信仰对社会是否有益处。你可以合理的质疑一个观念对社会的影响,无论好坏,怎能成为它真假值的充分测试呢,尤其是当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观念确实是真实的。例如,达尔文主义的确对社会有负面的影响,但这也不是评断这理论不正确的理由而忽视它在生物学上其他有利的证据。

新无神论者也许认为神存在的传统论证已经过时了,因此没有反驳的必要。若是如此,他们就太天真了。上一代的专业哲学家——也就是专职探索那些难以理解形而上学之问题的人——复苏了支持神存在论证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复苏并没有逃过主流文化的注意力。《时代周刊》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重点文章题为“新潮的有神论”(Modernizing the Case for God)》,描述了当代哲学家对传统有神论证的翻新运动。《时代周刊》为此赞叹,

仅在二十年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神会在思想和论证悄然无声的革命中卷土重来。最有趣的是,这不仅是发生在神学家和平信徒之间的现象,并且发生在精明理智的学术哲学界,他们老早就把全能者从有成果的探讨中驱逐出境了。[1]

根据这篇文章,著名的美国哲学家罗德里克·奇泽姆(Roderick Chisholm)认为,无神论之所以对上一代这么有影响力是因为最杰出的哲学家都是无神论者;但是他观察到如今许多杰出的哲学家都是有神论者,用坚定的理性主义来捍卫这个信念。

新无神论者潇洒地忽略这个持续在英美哲学界的革命。[2] 他们普遍都与这个领域的前卫作品脱节。大概唯一跟有神论证交锋过的新无神论者就只有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那已成为国际畅销书《上帝错觉》(The God Delusion)中,道金斯查考并辩驳许多支持有神论最重要的论证。 [3] 他认真地面对这些论证确实值得赞许。但是他的辩驳令人信服吗?他有没有将这些论证置于死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论证。但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明白导致“绝妙”论证的因素为何。论证是一系列的陈述(称为前提)指向一个结论。稳健的论证须要满足两个条件:(1)逻辑上合理(也就是说,结论是根据逻辑的法则从前提引申出来的),和(2)前提是真实的。如果一个论证是稳健的,那么结论的真确性就必然随着前提而成立。但是,一个绝妙的论证不能光靠论证的合理性。我们还须要有支持前提可靠性的根据。一个在逻辑上合理的论证、若前提对我们来说是全然的陌生,虽然真实,却不算是结论的绝妙论证。前提必须能提供我们某种程度的理由,或保证,才能算得上是绝妙的论证。但是,我们需要多少的保证呢?前提固然不需要证实为全然真实的(就我们所知几乎没有东西是全然真实的!)。或许我们应该这么说:一个论证是否绝妙就看它的前提在证据的对照下有多真实。我认为这是公平的,虽然有时概率很难测量。另一种讲法就是,绝妙的论证是一个稳健的论证,它的前提在证据的对照下会比它对立的论证更可信。你应该比较一下前提和它对立的论点与信念,并从证据的角度来决定哪个更真实可信。绝妙的论证应当是一个稳健的论证,它的前提会比对立论点更可信。

根据这个定义,问题就是:有支持神存在的绝妙论证吗?道金斯有没有特别否决了神存在的论证?要得到答案,让我们来看看五个支持神存在的论证。

1.依附性的宇宙论证

宇宙论证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这是闻名的依附性之简单版本:

  1. 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它存在的解释,一则是因它本质的必要性,否则就是因外在的原因。

  2. 如果宇宙有它存在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神。

  3. 宇宙存在。

  4. 因此,宇宙有它存在的解释(由1,3可知)。

  5. 因此,宇宙存在的解释就是神(由2,4可知)。

这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懈可击的论证。也就是说,如果前提都是真实的,那么结论就是无可避免的了。我们即使不喜欢那个结论也没关系。若我们对神的存在有其他的异议也无所谓。只要我们承认那三个前提,我们就必须接受这结论。因此,问题是:哪个是更可信的呢---那些前提都真实或它们都是假的?

1.1前提一

首先考虑前提一。根据前提一,所有的东西都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着本身而必然存在而另一类是因着外在的因素而存在。让我来解释一下。

必然存在的东西是因着它本身的必要性而存在的。它们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许多数学家认为数字,集合以及其它一些数学实体都是这么存在的。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别的东西所引起的;它们就是必然的存在。

相对之下,因着外在因素引起而存在的东西并非必然的存在。它们是依附的存在着,它们的存在是因为有别的东西促使。熟悉的物体,例如人,行星和星系等都属于这一类。

因此,前提一断言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只能用这两种方法的其中一种来解释它存在的原因。这种声明在严肃的考量下是合理的。想像一下,如果你去远足越过丛林时看到地上有一个半透明的球,你会很自然的好奇它怎么会在这里。如果你远足的同伴对你说“别费心思了!它存在这里是没有解释的!”,你不然会认为你的同伴失去了理性,不然会认为他只是想要你快点走。没有人会相信一个球本来就无缘无故的存在那儿的说法。

现在,你若把故事中的那个球加大到一辆汽车的大小。这并不能满足或删除解释这现象的必要。这个球若加大到一座房子的大小呢?问题仍然存在。如果这个球加大到大陆或行星那么大呢?问题仍然存在。如果这个球是像整个宇宙那么大呢?问题仍然存在。只将球的尺寸加大对于提供解释的必要并不起任何作用。因为这个故事中的球可以用任何的东西来取代,这就是我们认为前提一是真确的根据。

可能有人会说,前提一在宇宙的所有东西上都成立,但是对宇宙本身却不成立。宇宙中的所有东西都有解释,而宇宙本身却没有解释。

这种回应就犯了有倾向被称为“出租车谬论(the taxicab fallacy)”的错误。因为就如十九世纪无神论哲学家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打趣的说:前提一并不像出租车,你一到达目的地就可以解雇不用了!你不能说所有东西的存在都有解释,却突然豁免宇宙。如果说宇宙是这规则的例外,那就是人为的武断了(神并不是前提一的例外:参见下述1.4)。我们用丛林里的球为例子来表明,光是增加须要解释之物的体积,即使增加到宇宙本身的大小,也不能删除这个东西存在所需要的解释。

有人可能会试图辩解使宇宙成为前提一的例外。有些哲学家也曾宣称说宇宙的存在是不可能解释的,因为宇宙存在的解释应该是在宇宙还不存在之前的某种状态。而那却是虚无,虚无并不能解释任何东西。因此宇宙必然是莫名其妙地存在着。

然而,这种推理方法显然不合理,因为它假定除了宇宙以外就没有东西了,如果宇宙不存在,就没有东西存在了。换句话说,这种反对预先假定了无神论是正确的。反对者因此是以无神论的观点来乞题,绕着圈子辩论。有神论者也同意宇宙的解释必然是在宇宙还不存在之前的(解释)状态。但是,这状态的运作是神和祂的旨意,而不是虚无。

所以,看来前提一为真实的可信性超过了它为虚假的可信性,这就是我们绝妙论证所需要的条件。

1.2.前提二

那么,前提二呢?它为真实的可信性是否也超过了它为虚假的可信性呢?虽然前提二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带有争议性,而真正令无神论者尴尬的地方就是前提二在逻辑上等于是无神论者对依附论的经典回应。(这两个陈述既然在逻辑上同等那就不能一者为真而另一者为假, 它们成不成立必须同步。)那么,无神论者回应依附论几乎总是怎么说呢?他典型的声明如下:

A.如果无神论是正确的,那么宇宙的存在就没有解释。

既然宇宙在无神论的观点中是终极的现实,它的存在只是一个冷酷的事实。但那在逻辑上就等于在说:

B.如果宇宙的存在有一个解释,那么无神论就不正确。

因此,我们不能既肯定(A)又否定(B)。而(B)实际上与前提二又是同义的!(只要一比较就知道)。所以,如果按照无神论的说法宇宙并没有解释,无神论者就在含蓄地承认前提二:如果宇宙确实有一个解释,那么神就存在。

除此之外,前提二单凭自己的条件也是非常可信的。只要想一想宇宙是什么:完全是时空现实,包括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如果宇宙的存在有原因的话,这个原因必然是非物体的,非物质的个体存在时空之外。只有两种东西符合这种描述:一则是像数字之类的抽象东西,否则就是没有身体的心灵。然而,抽象的东西不能引发什么。那就是抽象的含义。例如:数字七并不能引发任何效果。因此,如果宇宙的存在有解释的话,那一定是一个超越的,没有身体的心灵,也就是基督徒所理解的神。

1.3.前提三

前提三对于任何寻求真理的人来说都是无可否认的。宇宙显然是存在的!

1.4.结论

根据以上的三个前提,自然的结论就是神存在。那么,既然神存在,神存在的解释就藏在祂本身属性的必备条件里,因为即使是无神论者也承认,神不可能有原因的。所以这论证若成立的话,它就证明了这个宇宙存在一位必要的,非外在因素导致的,无时限的,不占空间的,非物质的,有位格的创造者。这是何等值得惊叹的!

1.5.道金斯的回应

所以道金斯回应这个论证时说了些什么呢?什么都没说!只要看看他的书第77-78页,在这里你应该看到这个论证,但是你只能在那里找到一些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折衷版本的论证,却丝毫没有提及依附论的论证。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依附论是支持神存在最著名的论点之一,如今都被如:亚历山大·普鲁斯(Alexander Pruss),提摩太·奥康纳(Timothy O’Connor),史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s),罗伯特·昆斯(Robert Koons)以及理查德·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rne)仅举几例的哲学家们所辩护。[4]

2. 基于宇宙开始的卡拉姆宇宙论证

这是宇宙论证的另一个版本,我将它称为卡拉姆宇宙论证,为了纪念中世纪穆斯林对它的支持(卡拉姆kalam一在阿拉伯语意为神学):

  1. 所有的东西一旦开始存在必然有起因。

  2. 宇宙开始存在。

  3. 因此,宇宙有起因。

一旦我们结论宇宙有个起因,我们就可以分析这种起因必须拥有什么性质好让我们能评估它的神学意义。

再强调,这论证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来探讨这两个前提是否比它们的否定更可能。

2.1.前提一

前提一看起来显然是真的——至少,比它的否定更合理。首先,它的根基是建立在东西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的必然真理上。若建议东西是可以无缘无故地从无中生有,那就比变魔术更不可理喻了。其次,如果东西确实可能无缘无故的从无中生有,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不是任何或所有的东西都如此的从无中生有呢。第三,前提一不断的在我们的经验中证实,我们所看到开始存在的东西都有前因。

2.2.前提二

前提二是哲学论证和科学证据两方面都支持的陈述。哲学论证着重在表明对往事的追溯不可能是无限的。换句话说,往事系列一定是有限的,并且必然有一个开始点。这些论证的某部分试图表明实际无限数量的东西不可能存在;因此无限数量的往事也不可能存在。其他人试图表明实际永无止境的往事不可能都消逝了;既然往事的系列确实消逝了,往事的数量必然是有限的。

前提二的科学证据是根据宇宙的扩张和宇宙热力学的性质。按照大爆炸理论的宇宙起源模型,实质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是在大约137亿年前的一点开始呈现的。(如图一)

时间 空间 初始宇宙奇点

图一:时空标准模型的几何图示。空间和时间都呈现于宇宙初始的奇点,在这之前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存在。

大爆炸理论之所以这么了不起就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从无中生有的宇宙起源。正如物理学家戴维斯(P.C.W.Davies)的解释,“宇宙的形成,正如现代科学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在之前的混乱中强加某种次序,而是所有物质实际的从虚无中呈现出来的现象。” [5]

当然,多年来宇宙学家提出了许多替代理论试图避开这种绝对的开端,但是这些理论中没有一个能比大爆炸理论更有说服力。事实上,在2003年,阿尔维·伯德(Arvind Borde),艾伦·古斯(Alan Guth)以及亚历山大·维兰金(Alexander Vilenkin)证实了任何处于均衡膨胀状态中的宇宙都不可能有永恒的过去,而必定有一个绝对的开始。他们的证明不论在多早期的宇宙,甚至连科学家们都还未能掌握的物理描述下都成立,包括任何更广阔的多元宇宙,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我们的宇宙。维兰金毫不保留地说:

有人说论证是用来说服讲理的人,而证据则是用来说服那些甚至不讲理的人。现在证据俱全,宇宙学家不能再躲到有永恒过去的宇宙的可能性后面。他们无处可逃,只能面对宇宙开始的问题。[6]

此外,除了宇宙扩张论的证据之外,我们还有热力学的证据来支持宇宙的开始。热力学的第二定律预测在有限的时间内,宇宙会疲拮到一个冰冷,黑暗,稀释,并且毫无生气的状态。但是,如果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那么宇宙现在就应该已经在这种毫无生气的状态了。因此,科学家都认定宇宙必定是在有限时段之前开始存在,以致现在才处于衰落的过程之中。

2.3.结论

从这两个前提很逻辑地总结说宇宙有一个起因。著名的新无神论哲学家但以理·丹尼特(Daniel Dennett)同意宇宙有一个起因,但是他认为宇宙的起因就是它本身!是的,他不是在开玩笑。在他所谓的“终极自力更新的把戏(the ultimate boot-strapping trick)”,他声称宇宙创造了它自己。[7]

丹尼特的观点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请留意,他并不是说宇宙创造了自己,表示它一向存在。不,丹尼特同意宇宙有一个绝对的开始,但是声称宇宙创造了自己。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要能创造自己,宇宙在它创造自己之前就应该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它在存在之前就应该已经存在了!丹尼特的这种观点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宇宙存在的原因必定是在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的原因。

那么,造成宇宙存在的原因必须具备那些特性呢?它既然是时间和空间的起因,就必须超越时间和空间,因此无时限地存在于空间之外(至少在宇宙之外)。这个超越的原因也必定是不变的,非物质的,因为(1)任何无时限的东西都一定不会改变的,(2)不变的东西一定是无形的和非物质的,因为物质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上都不断的在改变。这种原因也一定是没有开始、不是被导致的,至少是在没有先决原因的条件下,因为不可能有无限倒退导致的原因。奥卡姆(Ockham)的剃刀(这原则遏制我们倍增没有必要的原因)会削掉其它导致的原因,因为只需要一个能够解释果效的原因就够了。这个个体就算不是全能的,也应当具备超乎人能想象的能力,因为祂是在没有任何物质的导致下创造了宇宙。

最后,也是最了不起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的原因很可能是有位格的。我们已经在我们对依附性论证的讨论中看到宇宙第一个原因引申这位格具备永恒性和非物质性。具备这种属性的实体只能是心灵或者是像数字这类的抽象物体。但是抽象物体并不能导致因果关系。因此,宇宙起点的超越原因必定是无形体的心灵。[8]

此外,因为一个有开始的效应是由一个没有开始的原因导致的,这也暗示第一因是有位格的个体。我们看到宇宙的开始是第一因的效果。既然原因不能有它存在的开始或有其他的先决原因之类的特性,这个体就是不改变的存在着,也没有一个开始,并在有限的时段之前,它导致了宇宙的体现。这现象非常特殊。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是永恒的,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却不是永恒的,而是在过去有限的时段前才开始存在的。这怎么可能?如果效果的充分条件是永恒的,那么效果为什么却不是永恒的呢?第一个事故怎么可能存在如果那事故的起因永远不变的存在着?没有效果原因又怎么能够存在呢?

要脱离这种困局好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说导致宇宙开始的起因是一个有位格的主体,他自由选择在时间中创造一个宇宙。哲学家们称这类的因果为“主体导致的因果”,因为主体有自由,它可以自由的带来以前不存在的条件来引发新的效果。因此,在有限的时段之前,一位创造者可以自由地在那时刻把世界展现出来。这样,创造者可以永恒不变的存在着,同时选择在时间里创造这个宇宙。(所谓“选择”这并不表示创造者对创造这个决定改变了主意,而是说他自由和永恒的意愿就是要创造一个有起点的世界。)藉着运用他导因致果的力量,他就可以把一个有起点的世界展现出来。[9] 所以,原因是永恒的,但效果却不是。这样,从无时限的原因展现出有时限的宇宙就成为可能的了:乃是透过一位有位格的创造者的自由意志。

因此,基于论证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我们可以因此推断一位有位格宇宙创造者的存在,祂是没有起因、没有开始、永远不变、非物质、无时限的、不占空间并具备大能是无人能想象得到的。

在现代的场景中,哲学家诸如斯图尔特·哈克特(Stuart Hackett),大卫·奥德伯(David Oderberg),马可·诺瓦茨基(Mark Nowacki)和我都辩护过卡拉姆宇宙论证。[10]

2.4.道金斯的回应

幸运的是,道金斯确实谈论到这个版本的宇宙论证。然而,可惜他没有反驳这论证的任何前提!反而,他质疑这论证的结论所引申的神学意义。他抱怨:

即使我们允许这种不大正当的奢侈来随意编造一个无限倒退并凝聚的终点,而且为之命名,也没有任何理由在哪个终点上加上任何通常用来描述神的特性:全能、全知、良善、有创意的设计、更不用提那些属人的特性如听人的祷告、赦罪、洞察人心之类。[11]

除了在开头的挖苦之外,[12]这陈诉是一席了不起的让步。道金斯并没有否认这论证成功地阐述了一个没有原因、没有起点、永远不变、非物质、无时限、不占空间、具备难以想象的大能,并有位格的宇宙创造者。他只在抱怨这个原因并没被证实拥有全能、全知、良善、有创意的设计、听人的祷告、赦罪、洞察人心的属性。那又怎样呢?这论证并不奢望来证实这些。这种无神论—承认有一个没有原因、没有开始、永远不变、非物质、无时限、不占空间、具备难以想象的大能,并有位格的宇宙创造者,也有可能具备道金斯所列出的其它属性—是一个很奇怪,有名无实的无神论![13]

道金斯对卡拉姆宇宙论证还有更多的意见。他断言,“毫无根据的想象一个,例如‘大爆炸奇点’或其它尚未了解的物理概念,把它很廉价的称为神,最好也只不过无补于事,最糟则为严重危害的误导。” [14] 我想在这里的异议就是论证结论所指的宇宙起因可能是其他某种纯物质之类的东西。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异议不成立,因为宇宙起初的奇点只是宇宙的开始点。所以,我们所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奇点会呈现出来。一个基本的误解是想象这个奇点就像是一种超级密度的小球一向都停留在静止中,而在某个时段前爆炸了。反而,根据大爆炸理论,奇点是物理时间和空间以及所有物质和能量开始存在的一点。因此,大爆炸的奇点不可能是任何物理原因所导致的。那么,又是什么导致宇宙的呈现呢?精简原则(或奥卡姆的剃刀)建议我们不要倍增超过必要的原因,然而充分解释的原则却要求我们断定这种原因是解释结果的必要因素,否则我们就不必为任何事情寻求任何原因了。我们因此必须假定一个超越时空的原因,也因此必然是非物质的。我们甚至不需要称这位创造宇宙的个体为“神”如果道金斯认为这种称呼既无补于事又有误导性;但是重点依然:以上所描述的个体必定存在。

3. 基于道德价值与义务的道德论证

一些伦理学家,如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威廉·奥尔斯顿(William Alston),马可·林维尔(Mark Linville),保罗·科潘(Paul Copan),约翰·黑尔(John Hare),史蒂芬·埃文斯(Stephen Evans)还有其他等等都捍卫过多种道德论据来支持有神论。[15] 为了清楚理解我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所捍卫道德论据的版本,我们有必要先掌握几项很重要的区分。

首先,我们应当区分道德的价值责任。价值是指事物的好与坏。责任是指事物的对与错。可能有人起初会认为这两者没有分别:“好”和“对”的意思是相同的,“坏”和“错”的意思也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责任是道德上的义务,是你应当或不应当做的事情。但是显然,你在道德上并没有义务去做某事只因为它是好事。例如:当医生是件好事,但是你在道德上并没有义务去当医生。毕竟,做消防员,家庭主妇,或者外交家也都是好事,而你却不能都做。所以,好与坏和对与错之间是有区别的。好与坏指的是价值,而对与错指的是对某事的义务

其次,主观和客观也是有区别的。“客观”我是指“不被人的意见所左右的”,“主观”我是指“被人的意见所左右的”。所以,声明客观的道德价值存在的意思就是说,某事的好坏并不是根据人的意见而定的。同样的,声明我们有客观的道德义务,也就是说某些行为无论别人怎么认为,对我们来说都有对和错的分别。所以,举一个例,说大屠杀在客观上是错的,就是说即使执行大屠杀的纳粹份子认为这是对的,它仍然是错的,甚至若纳粹份子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功的将所有反对者都杀掉,或将所有反对者洗脑,以致大家都认为大屠杀是对的,那仍不能改变大屠杀在客观上是错误的事实。

明确了这个区别,这里有一个简单支持神存在的道德论证:

如果神不存在,客观的道德价值和义务就不存在。

客观的道德价值和义务确实存在。

因此,神存在。

3.1.前提一和前提二

这论证之所以这么有说服力,不只是因为它在逻辑上无懈可击,而且因为这两个前提都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家都不愿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因此,对他们来说前提一好像是正确的。道德价值和义务并不是客观的事实(客观事实乃是不被人意见所左右的效果和约束),而是生物进化和社会熏染所蕴酿在我们里头那根深蒂固的主见。

然而,大家又同时深信某些道德价值和义务,如宽容、豁达、仁爱都有客观的效力与约束力。他们认为,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在客观上就是错误的!因此,他们也深深的承认前提二成立。

3.2.道金斯的回应

其实,道金斯本人也隐约的承认了这两个前提!关于前提一,道金斯对我们这样说,“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设计,没有目的,没有罪恶,没有良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冷漠……我们都是繁殖DNA的机器……这就是每一个生物存在的主要原因。” [16] 但是,虽然他声称没有罪恶,没有良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冷漠,而事实上道金斯却是个固执的道德家。[17] 他说当他得知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的总理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将道金斯的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由于它所理解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将它视为自己最喜爱的书时,他是“何等的羞愧”。他比喻“达尔文主义的错误”就好像怜悯他人无法对我们的回报,或像被一位不育的异性所吸引,还以“蒙福,宝贵的错误”来自慰,并称同情与慷概为“高尚的情节”。 [18] 他谴责原罪的教义为“道德上可憎恶的”。[19] 他强烈地谴责对同性恋的骚扰和虐待,对儿童宗教教育的灌输和印加文化中人祭之类的行为,并重视文化多元性超过阿米什(Amish)儿童的利益。他甚至还提供他自己修正的十诫来引导道德行为,他同时却巧妙地忽视自己主观道德主义所引起的矛盾![20]

在道金斯对神存在论证的问卷调查中,他确实提到了一些道德论点,他称之为在程度上的论证。 [21] 但它并不像这里所陈述的论证。我们并不是在争论良善的程度直到至善,而是从实际客观的道德价值和义务达到它们现实的基础。很难想像道金斯所有对道德的激烈谴责和肯定都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主观意见,好像他一面眨眼一面小声的说,“当然,我不认为虐待儿童,憎恶同性恋者和不容忍别的宗教确实是错的!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道德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客观道德价值和义务的肯定与他的无神论是不相容的,因为根据自然主义我们只是动物,比较先进的灵长类动物,动物并不是道德主体。确认道德论证的两个前提都成立,道金斯因此冒着被称为不合理的后果而承认这个论证的结论,那就是神存在。

3.3. 游叙弗伦篇的困境

虽然道金斯并没有提出下述的异议,但我们经常会听到非信徒对道德论证有这样的回应。就是所谓的游叙弗伦两难(Euthyphro Dilemma),这是从柏拉图对话中的一个角色而命的名。它基本上如此叙述:某个个体的良善是因为神的旨意要它如此呢?还是神命定要它良善因为它本来就是良善的?如果你说这个个体的良善是因为神这么命定的,那么,良善就是任意莽定的。神可以定仇恨为良善,那么,我们在道德上就有义务要彼此仇恨了。这真是太疯狂了。有些道德价值至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说神如此命定因为这个体本来就是良善的,那么善与恶就独立成立而与神无关了,这就与前提一矛盾了。

游叙弗伦两难的弱点是在于它所呈现的两难有错误,因为还有第三种的可能性,那就是:神命定某个个体为善因为神是善的。神的本性是良善的标准,神对我们的诫命是祂本性的表述。简而言之,我们的道德义务是架构在一位公义慈爱的神的诫命上。

因此,道德价值并不是与神无关地独立成立的,因为神本身的品格决定什么是良善。神本身就是怜恤,公平,良善,公正,等等。他的本质就是决定善与恶的道德标准。他的诫命必然反映他的道德本性。因此,这些并不是任意的。道德上的善恶乃是按照神的本性而定的,道德上的对与错也立定在神的旨意上。神本着自己的良善来命定某个体为善,对与错也因为神如此命定。

这种道德观已被现今著名的哲学家如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威廉·阿尔斯通(William Alston)及菲利普·奎恩(Philip Quinn)等坚韧地捍卫着。但是,无神论者继续攻击由游叙弗伦两难论所竖立的稻草人。譬如在近期出版的《剑桥无神论补充本2007》(Cambridge Companion to Atheism 2007)中的一篇有关神和道德观的文章,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所写的,他陈述并批评神随意设立道德价值的观点——是一个几乎没人辩护的稻草人。无神论者若想要击败神存在的现代道德论证,他们必须要下更大的功夫才行。

4.根据微调的目的论论证

我们现在来探讨目的论的论证,也称为设计论证。虽然所谓的智能设计运动的倡导者在持续专注于生物系统设计实例的传统,然而现代尖端的探讨却专注于支持生命的宇宙微调。

在探讨这个论证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微调”并不等于“设计”(否则这很明显的就是一个循环论证)。反而在过去的四十年左右,科学家发现,智能生命的存在取决于大爆炸本身的初始条件中那复杂且微妙的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微调。

这种微调分为两类。第一类,当自然定律是以数学方程式来表达的时候,你会发现其中有某些常量,例如代表重力的常量。这些常量并不是自然法则所定的。自然法则与这些常量在很大范围的值上都相称。第二类,除了这些常量之外,还有某些任意的数量被加入作为自然定律运作的初始条件,例如,熵值或存在宇宙中正反物质的平衡。这些常量和变量的值都局限在极其狭窄允许生命的范围内。这些常量或变量即使更改小于厘毫之数值,允许生命的平衡就会被破坏,也没有任何的有机体可能存活。[22]

例如,原子弱力哪怕只减少10100之一,就会拦阻一个允许生命的宇宙存在。驱动宇宙膨胀的宇宙常数是引起最近所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因素,这常数被微调到无法理喻的 10120之一左右。英国牛津大学的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推算出,大爆炸中低熵状态巧合存在的几率为1010(123)之一。彭罗斯解说,“我不记得见过物理学中有任何数值的精确度甚至可能遥远的接近这种像1010(123)之一的精确数值。” [23] 并且,不只是每个常数或变量需要精细的微调,它们彼此之间的比例也必须微调。所以不可能性乘以不可能性乘以不可能性乘以不可能性,直到我们的头脑全被不能理解的数字弄到天旋地转。

因此,当科学家们说宇宙是微调到生命的条件,他们的意思并不是“设计”;反而他们的意思是,自然界基本常数及变量只要与实际数值有极微的偏差就会成为拦阻生命的宇宙,或另一种说法,就是允许生命的数值范围与可能采用的数值范围相比是极其的狭窄。道金斯本人引用了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伯爵(Sir Martin Rees)的研究,承认宇宙确实展示这种奇特的微调。

那么下面是根据微调目的论论证的简单公式:

1. 宇宙的微调是由于物质的必要性,巧合,或者设计。

2. 宇宙的微调不是由于物质的必要性或巧合。

3. 因此,宇宙的微调是由于设计。

4.1. 前提一

前提一简单的列出三种可能性来解释这种了不起的宇宙微调:物质的必要性,巧合,或者设计。第一种可能性主张用某种尚未知的万物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 (TOE)来解释宇宙目前的现象。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宇宙不能承载生命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对的,第二种可能性认为微调完全是因为巧合。宇宙能承载生命完全是一个意外,而我们是幸运的受益者。第三种可能性否定这两种观点,认为宇宙之外存在一个智慧的设计者,设计了宇宙来承载生命。问题是:哪一种可能性是最好的解释呢?

4.2. 前提二

论证的前提二针对这个问题来考虑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物质的必要条件,是极端的不可能,因为,就像我们所看的,常数及变量都是独立而不依附在自然的定律下。例如,到目前为止最有希望的万物理论就是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或者是M理论(M-Theory),两者都无法独特地预测我们的宇宙。超弦理论所容许的“宇宙景观”,包含了大约有10500种能操作在现有自然定律下的可能宇宙,所以,它把所观察到的常数及变量数值设为物理上的必要条件并不起任何作用。针对第一种的可能性道金斯指出马丁·里斯伯爵拒绝这种解释,道金斯说“我认为我同意。” [24]

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呢?宇宙的微调是由于巧合吗?这个可能性的问题出在宇宙成为承载生命的几率是理性无法想象的到的不可能。虽然宇宙景观中有非常多能承载生命的宇宙,但是与整个景观相比,能承载生命之世界的数量却是极其稀少的,所以一个能承载生命宇宙的存在是非常的稀奇。学生及非专业人士可能会轻率地肯定,“它可能是碰巧形成的!”他们完全没有概念要微调到什么程度的精準度才能承载生命。他们绝对不会在他们生活的其他各方面如此假设——例如,用这来解释一辆车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就凭空的出现在自己的车道上。

4.3.道金斯对于巧合论的辩护

为了挽救巧合论的可能性,它的支持者都被迫接受这样的一个假设,那就是世界组合或多重宇宙是由无限数量随机排序的宇宙所构成的,我们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在这无限的世界组合中,只有微调的宇宙会碰巧出现,而我们也碰巧住在这种的世界上。这是道金斯认为最可信的解释。[25]

4.3.1.世界组合假说“不吝啬”吗?

有人认为假设由随机排序宇宙所构成的世界组合就好像是,体面的来说,一个“不吝啬的奢侈”, 道金斯对这种评论特别敏感。但是他这么反驳,“多重宇宙在数量上看起来好像很铺张,但是,如果其中的每一个宇宙都建立在简单的基本定律上,那我们的假设并没有非常的离谱。” [26]

这种回应更倍增困惑。首先,组合中的每一个宇宙都不简单,它们都附带着复杂的独立常数和变量。如果每个宇宙都是简单的,那么道金斯为什么起初会觉得有重复世界组合假设的必要呢?何况,问题不在基本定律是否简单,因为组合中的所有宇宙都具有同样的定律,它们的差别是在常量及变量的数值。

第二,道金斯假定简易的整体是由简易的部分所构成的。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例如,一副复杂的罗马面孔镶嵌画是由许多简单、单色的部分组成的。同样的,如果那些宇宙的基本常数和变量都有它们不同的数值,而并不采用相同的数值,那么简单宇宙的组合仍然会是复杂的。

第三,奥卡姆的剃刀告诉我们不要没有必要的叠加假设宇宙的数量来解释我们宇宙的微调,在表面上看这是额外的奢侈。借用世界组合来解释设计的表象就好像用牛刀来杀鸡一样!

第四,道金斯试图减低世界组合假设的奢侈,声称尽管世界组合有奢侈的数量,这种假设并不完全离谱。我不清楚这怎么是相关回应,甚至它表明了什么。因为我们所考虑的异议并非世界组合是不是可能的假设,而是它的奢侈和没有必要。若不说这假设更是高度的不可能,就是在解答这异议上失败了。确实是很难知道道金斯在这里所谈论的概率到底是什么。他的意思好像是,在不考虑宇宙微调的证据下来假设一个世界组合的实质概率。但是这种概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藉着简单的条件吗?问题出在道金斯并没有证明世界组合的假设是简单的。

4.3.2.道金斯建议世界组合产生的机制

在我看来,道金斯须要说的是,世界组合的假设还可以是简单的如果可以藉着一个简单机制的重复流程来生产众多的世界。这样的话,所假设实体的数量再大都不会造成理论的缺陷, 因为每个实体都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基本机制。

震荡模型的宇宙

那么,道金斯到底建议用什么样的机制来生产这种无限的,无序的世界组合呢?首先,他建议一个震荡模型的宇宙,根据这个模型

我们的时空确实是从大爆炸开始的,但这只不过是大爆炸系列中最新的一个,每一个都是由大挤压(the big crunch)发起的,这大挤压同时终止系列中的前一个宇宙。没有人知道这种像大爆炸在奇点时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可以想象得到每次那些定律和常数都会重置新值。如果大爆炸-膨胀-收缩-大挤压这些周期是永不止息的进行着,好像一个宇宙手风琴,那我们就有一个串连,而非平行的多重宇宙。[27]

道金斯显然没有意识到震荡模型的宇宙有很多的难处使当代的宇宙学家对它持着怀疑的态度。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及七十年代期间,一些理论家提出了宇宙的震荡模型,试图避免标准模型中所预测的奇点。这类模型的前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大大的暗淡了,然而由于罗杰·潘罗斯及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以他们的名称所命名的奇点定理。定理揭示在非常广义的条件下,宇宙有一个起初奇点是避免不了的。既然时空不可能从一个奇点往前延续,霍金-潘罗斯奇点理论就暗示了宇宙有一个绝对的开始。反思这种发现的影响,霍金指出,霍金-潘罗斯奇点理论“导致放弃(主要是俄国人)试图对大爆炸之前有收缩阶段及非奇点反弹进入扩张的争论。反而,如今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宇宙,包括时间本身,在大爆炸时有个起点。” [28] 道金斯显然仍然在奇点并不形成时空的边界的错觉上操劳。

并且,观察天文学的证据一致反对宇宙总有一天会重归到大挤压的假设。试图发掘那可产生所需的万有引力来停止和扭转宇宙扩张的质量密度持续的得不到结果。事实上,近期观察到遥远的超新星(supernovae )证明了——宇宙并没有停止扩张——反而在加速扩张!有某种神秘的“暗能量”,以某种变质能量场(被称为“第五元素”(quintessence )),或者,更可能的是以造成宇宙加速扩张的正宇宙常数或真空能量的形式存在。如果暗能量确实表示正宇宙常数存在(证据越来越支持如此的结论),那么宇宙将会永不止息的扩张。根据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维尔金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网站(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因为这理论符合我们的数据,宇宙会不断的扩张。” [29]

此外,震荡模型除了在物理及观察上有难处之外,这个模型的热力学性质也暗示着宇宙有一个最初起点,这是它的支持者试图回避的。因为在这模型中熵是从一个周期保存到下个周期,并且会在接续的周期中产生更大更长的震荡效果。正如一个科研团的解释,“熵产生的影响会增大宇宙的规模,从一个周期到下个周期……因此,回顾过去,每前个周期所产的熵是越来越少,并有一个较短的周期,和一个比下个周期小的周期膨胀系数。” [30] 如此,如果在时间上倒退追踪这些震荡,震荡应当逐渐减轻,直到第一个最小的震荡。因此泽尔多维奇(Zeldovich)及诺维科夫(Novikov)如此总结,“多重周期模型有一个无限的未来,但只能有一个有限的过去。” [31] 其实,天文学家约瑟夫·西尔克(Joseph Silk)根据现有的熵值作这样估计,宇宙到现在为止经历的震荡不应该超过一百次。[32] 这远不足以产生道金斯所想象的那种世界组合。

最后,即使宇宙可能从无限的过去开始震荡,这样的宇宙更须要在它的开始条件上作无限精细的微调以便持续无限次数的连续震荡。因此,道金斯所提出用来生产他学说中众多世界的机制并不简单,反而更复杂。并且,这样的宇宙涉及一种非常古怪的微调,因为最初的条件要在负无限的过去设置。但是,如果连一个开始都没有这又怎么可能呢?

回顾宇宙震荡模型的讨论,量子宇宙学家克里斯多夫·艾莎穆(Christopher Isham)深思地说,

也许大爆炸支持有神论最有利的论证显明在一些无神论物理学家对这理论所感到的不安。有时这导致一些科学观念,如持续创造论或震荡宇宙论,被固执地推进甚至超过它本身内含的价值,这种做法令人怀疑那藏在自己学术以外更深层的心理力量驱使着理论家来支持自己理论的欲望。[33] 在道金斯的例子中,并不太难看到这种心理力量在作祟。

李·斯莫林(Lee Smolin)的演进宇宙论

道金斯所提出的第二种生产世界组合的机制就是李·斯莫林的演进宇宙论。道金斯解释说,斯莫林构想了一个可能的情景,按照这个情景,

子宇宙从母宇宙出生,并不是从一个完全成熟的大挤压,而是在原地的黑洞中形成的。斯莫林加添了一种遗传的形式:子宇宙的基本常数与母宇宙的版本有细微的“变异”……那些具备“生存”及“繁殖”条件的宇宙在多重宇宙中占主导的地位。“那些必要的条件”包括能持续生存到“繁殖”。因为繁殖是在黑洞中进行的,成功的宇宙必须具备制造黑洞的条件。这种能力包括各种其他的特性。例如,物质有凝结成云然后变成恒星的倾向是制造黑洞的先决条件。恒星同样……也是发展有趣的化学现象的先驱,因而展现生命。因此斯莫林建议,在多重宇宙中的宇宙都经历过达尔文论的自然选择,直接有利于黑洞繁殖的演进,并间接有利于生命的产生。[34]

道金斯承认,“并非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热衷于斯莫林的构想。好一个低调的说法!因为斯莫林的构想,即使完全不考虑它临时的目的和无法成立的推理,还是要面对无法克服的难题。

首先,斯莫林构想致命的缺陷是,他假定宇宙的微调符合产生黑洞的条件就是符合产生稳定恒星的条件。实际上,事实恰好相反:最能生产黑洞的宇宙就是那在恒星形成之前生产原始黑洞的宇宙,因此,能承载生命的宇宙实际上都被斯莫林的宇宙演进构想淘汰了。这样,斯莫林的构想其实把承载生命的宇宙变得更加的不可能。

第二,母宇宙通过黑洞产生子宇宙的遐想已被证实是与量子物理学有冲突。黑洞可能是虫洞入口,假真空能量的泡沫能通过这隧道产生崭新和逐渐扩张的子宇宙,这种猜测是史蒂芬·霍金及约翰·裴思吉(John Preskill)之间打赌的主题。而霍金在2004年媒体广泛宣传的一个场合中终于承认他输了。[35] 这假设那被锁在黑洞中的资料在逃到另一个宇宙时必须永远消失无踪。在最后的坚持下,霍金终于承认量子理论的条件是资料在黑洞的形成和蒸发中得以保存。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并没有子宇宙的分支,如我所料。资料安全地保留在我们的宇宙里。我很抱歉让科幻小说迷失望,但如果资料被保存,就没有利用黑洞通往其他宇宙的可能。” [36] 这表示斯莫林的构想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这些是道金斯所提出能创造随机排序宇宙世界组合的唯一机制。其中没有一个可能成立,更别说简单了。因此,道金斯在扭转反对他的随机排列世界组合设想是一个不吝啬的奢侈上失败了。

4.3.3.世界组合假设的进一步的反对

但是对于世界组合假设还有更强烈的反对显然是道金斯还没意识到的。首先,没有任何独立的证据证明世界组合的存在,更不必说是一个随机排列、无限的世界组合。记得博尔德(Borde),古斯(Guth)及维勒金(Vilenkin)都已经证实了任何宇宙在全然扩张的状态下是不能有无限的过去。这个定理也同样应用在多重宇宙上。因此,既然多重宇宙的过去是有限的,它必定只能产生有限数量的其他世界,所以也没有保证一个精确微调的宇宙会从这样的组合中出现。反而我们却有独立的证据证明一个宇宙设计者的存在,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其他论证支持神的存在。因此,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有神论是更好的解释。

其次,如果我们的宇宙只是无限世界组合中的一个随机成员,那么我们更应该观察到一个与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截然不同的宇宙。罗杰·潘罗斯为这异议据理力争。[37] 他计算我们的太阳系由粒子随机碰撞而突然形成的可能性要比因微调而存在的可能性要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潘罗斯称后者的几率“微小到无可比拟”)如果我们的宇宙只是世界组合中的一个随机成员,那么就应该有不可估量的可能性能观察到不超过太阳系大小的有序宇宙。或再者,如果我们的宇宙只是世界组合中的一个随机成员,那么我们应当能观察到高度特殊的事件,如,马因着随机碰撞可能忽隐忽现的存在,或永不止息的机器之类,因为这类的现象比起自然界所有的常数和数量碰巧落在那允许生命无限微小范围之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并且,世界组合中存在像那类可观察到的宇宙数量必然高过我们微调的世界, 因此我们应当可以观察得到。但是,我们并没有这类的观察,这就强烈的否定了多重宇宙的假设。在无神论上,至少有很大的可能性世界组合完全不存在。

4.4.结论

宇宙的微调并不一定是由于物质的必要性或者巧合。因此,顺理成章的就可以说宇宙的微调是由于设计,除非有人能证明设计的假设比与它相兢的理论更不可信。

4.5.道金斯对设计假设的批判

道金斯争议设计论的相兢理论比不上多世界假设。在他总结他所谓的“我书的中心论点”,他这么辩论,

1.人类理性最大的挑战其中的一项就是要解释宇宙这么复杂又意想不到的设计形象是怎么来的。

2.很自然的诱惑就是用设计的形象来描述实际设计的本身。

3.这诱惑是假的,因为设计者的假设马上就引出了谁设计了设计者这个更大的问题?

4.最巧妙又最有力的解释就是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论。

5.在物理学上我们没有类似的解释。

6.我们不应当放弃从物理学中冒出更佳解释的希望,就如达尔文在生物学上所突破的那种力量。

7.因此,神几乎肯定是不存在的。

这个论点太震撼人了,因为无神论总结“因此,神几乎肯定是不存在的”并不能从前六个陈述点引申出来,就算我们承认每个陈述都是真实和合理的。我们最多也只能引申我们不应该在宇宙中从设计的形象来推断神的存在。但是这个结论却很符合神的存在,即使我们因别的理由而合理的相信神存在。拒绝神存在的设计论证并不能证明神不存在,或者甚至说对神的信仰是不合理的。

在任何情况下,道金斯的论点有没有成功地破坏设计的可能呢?第五步间接指向宇宙微调,这也正是我们讨论的焦点。道金斯坚持他的希望,就是“某种多重宇宙理论原则上可以解释物理学,正如达尔文学说解释了生物学一样。” [38] 但是他承认,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理论,他也不处理要解释宇宙微调所须面对的巨大问题。因此,第六步所表述的希望只不过是自然主义者的信心。道金斯坚持,就算是物理学中缺乏对微调“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现有的“稍为弱一点”的解释是“显然强过不战即败……的智能设计假设。” [39] 真的吗?这个强而有力的反对是什么? 说设计假设自己证明逊色于那公认为薄弱的多重世界假说?

答案包含在第三步中。道金斯在这里的反对是说我们太过武断的把设计理论当做宇宙复杂秩序的最佳解释,因为那又会引发新的问题:谁设计了设计者?(因为道金斯错误地认为世界组合是简易的,他从来没有想到要问,“谁设计了世界组合?”)这显然是一个压倒性的问题,它的分量超过世界组合假设中的所有问题。

然而道金斯的反对没有分量因为最少有两个原因。首先,要辨证一个解释是最好的,你并不须要来解释它的解释。 这是科学哲学最基本的道理。如果考古学家挖掘地土找到像箭头,战斧头,陶片一类的东西,即使他们不知道这些制造者是谁,来自哪里,他们仍可以说这些产物不是由于沉淀作用、或出于蜕变的偶然结果,乃是无名人群制作的。同样的,如果宇航员在月球背后表面发现了一堆机器,他们很可以合理的引申这是理性个体的产物,即使他们没有任何头绪那些个体是什么,他们怎么来的。

再重复:为了辨认一个解释是最好的,你不须要去解释它的解释。否则,这样的要求将会带来无穷追究的解释,以致没有任何东西能完全被解释清楚,科学就被瓦解了。因为任何解释能被接受之前,都需要再有一个解释来解释这个解释,接着还需要另一个解释来解释这一解释,等等。没有东西能完全被解释完的。

所以对于目前的问题,为了要辨证智能设计是对这个宇宙所呈现之设计的最好解释,你并没有必要去解释设计者。设计者有没有解释可以当做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将来询问。

其次,道金斯认为,在宇宙神圣设计者的案例上,设计者的复杂性并不亚于须要解释的事物,所以对进深了解上无补于事。这种反对引起了各种的问题关乎简单性在评估竞争的解释时所扮演的角色?第一,道金斯似乎混淆了假设的简单性及假设所形容之实体的简单性。[40] 用一个很复杂的原因来解释某些现象可以是一个很简单的假设,尤其是在竞争假设的对比下。设想,如我们所举的例子:考古学家推断一个会创作的人类来解释他们找到的箭头。比起箭头,人类更是无比深奥复杂的实体,但是,人类设计者的假设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肯定比考古学家假设一群狂奔的水牛无意中将岩石踩成箭头形状的解释更简单。重点是,竞争假设的评审条件是简单性,而不是它们所假设的实体。

第二,除简单性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来帮助科学家权衡确定最佳假设,例如解释力,解释范围,等等。例如,一个假设虽然比竞争的假设复杂,但因它包括了更广泛的解释范围仍可能是最佳的选项,因为它所能解释的事物更多。在理论的评估上,简单性并不是唯一,甚至最重要的条件!

暂且将这些问题都搁置一旁。由于道金斯在他的假设中显然误解了神圣设计者的复杂性并不亚于整个宇宙的复杂性。由于神是一位没有身体的纯粹思想或意识,祂是相当简单的个体。一个意识(或心灵)并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有形体。比起依附着各样复杂常数和常量斑驳陆离的宇宙,神圣的意识是奇特的简单。道金斯对“神能够连续不断地观察并控制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状态,因此不可能是简单的个体。”提出抗议。 [41] 这只是困惑点。意识当然可以有复杂的思想(如微积分),也可能完成复杂的任务(如控制宇宙中每个粒子的轨道),但是,意识本身却是一个相当简单,非物质的个体。显然,道金斯混淆了两个概念:意识的思想和它错踪复杂的效应和意识本身为一个难以置信的简单个体。因此,假设宇宙背后存在一个神圣意识, 无论如何,肯定代表在简单性上的进步。

在他的书中,道金斯洋洋得意地讲述他曾经如何在剑桥大学的邓普顿基金会(Templeton Foundation)科研宗教会议上提出他那所谓的粉碎性论点,但却在其余参会者面前碰壁,他们告诉他神学家一向都认定神是简单的。 [42] 他们确实没错。的确,道金斯踌躇满志的为他在误导下所提出的异议自鸣得意,即使在如理查德·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rne)及基斯·沃德(Keith Ward)这类杰出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一再的纠正下,他仍坚持已见,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观赏的奇迹。

因此,在我们所有的三个选项中——物质的必要性,巧合或者设计,其中最能解释宇宙微调的就是设计。因此,目的论论证如今仍然宝刀未老,许多哲学家及科学家都以各种的形式在辩护着,其中包括如罗宾·柯林斯(Robin Collins),约翰·莱斯利(John Leslie),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威廉·布斯基(William Dembski),迈克尔·丹顿(Michael Denton)等人。[43]

5. 从神存在的可能性到他实际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我最后想讨论的论证是著名的本体论论证,它原本是由圣安塞姆(St.Anselm)提出。阿尔文·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罗伯特·梅德乐(Robert Maydole),布莱恩·乐福拓(Brian Leftow)及许多其他学者 [44] 都曾经重新阐述且辩护过这论证。我所引用的论证是普兰丁格的版本,他是现代支持这论证中最受尊敬的一位。

普兰丁格的版本是用可能世界的语义来阐述的。对那些不熟悉可能世界语义的读者,我首先解释一下,“可能世界”并不是指星球,甚至宇宙,而是对于现实的一个完整的描述,或是现实可能有的样式。也许对可能世界最佳的阐述方式就是一个很大的结合p 和 q 和 r 和 s ……,它个别的结合体为p, q, r, s……等命题,可能世界是包含了所有命题或它的对立 ,因而产生出一个对现实完整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会遗漏任何东西。藉着否定这完整描述中的不同结合物,我们就能达到不同的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W1: p 和q 和 r 和 s . . .

可能世界W2: p 和 非q 和r 和 非s . . .

可能世界W3: 非p 和 非q 和r 和 s . . .

可能世界W4: p 和q 和 非r 和 s . . .

.

.

.

这些描述中只有一个是由完全真实的命题组成的,因此就会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也就是真实世界。

既然我们是在谈论可能世界,它所包含的各种结合元素必须有独立真实和共同真实的可能。例如,“总理是一个素数”这个命题完全不可能真实,因为数字是抽象物体,不可能把它与总理这种具体物体相提并论。因此这结合元素不可能是任何可能世界的命题,反而它的否定却会是每一个可能世界的结合元素。这样的命题必然不真实,也就是说,它在任何的可能世界中都是假的。对比“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是美国总统”这个命题在现实世界中是假的,但在某些可能的世界中它可能是真实的。说乔治·麦戈文在某个可能世界中是美国总统就是说现实可能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包括这相关的命题为其中的结合元素。同样地,说神存在某个可能世界就是说“神存在”的命题在现实某些完整的描述中是真实的。

普兰丁格在他论证的版本中对神的理解是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中祂都是“至善”。普兰丁格把全知,全能,以及道德完美的属性都包含在至善的范围内。一个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中都是至善的个体就是普兰丁格所谓的“极限的伟大”。普兰丁格这么争辩:

1. 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有可能存在。

2. 如果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存在的话,那么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就存在某个可能的世界。

3. 如果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存在某个可能的世界,那么祂就存在每一个可能的世界。xxx

4. 如果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存在每一个可能世界,那么它就存在现实的世界。

5. 如果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存在现实的世界,那么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就存在。

6.因此,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存在。

5.1.前提一

你可能会感到诧异,论证的第二至第六步相对来说没有争辩性。大多数哲学家都会同意,如果神的存在是甚至可能的,那他必定存在。对于普兰丁格的本体论论证来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什么凭据上我们可以认为关键前提“一位极限伟大的个体有可能存在”是真实的。

一个极限伟大个体的理念在直觉上是一个密合一致的理念,因此说这个体可能存在是一点都不牵强。要击败这一本体论论证,极限伟大个体这一概念必须自相矛盾,就像是结了婚的单身汉这种概念。结了婚的单身汉这概念并非严谨的自相矛盾(不像结了婚的没结婚的人般的矛盾),但是依然明显存在矛盾,只要理解“结了婚”及“单身汉”的字义,那概念一致的现象就不可能存在。相反,极限伟大的个体的概念看来没有丝毫的不一致性。这就为极限伟大的个体有可能存在的观点提供了初步凭据。

5.2.道金斯的回应

道金斯在他的书中用了整整六页篇幅来嘲笑和谩骂本体论论证,却没有对普兰丁格的论证提出任何认真的反对。他顺便提起了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持的异议——存在不是完美;但因普兰丁格的论证并没有假设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这不切题的置于题外。他重申一个论据的仿作,特意为显明神不存在,因为“创造了一切却不存在”的神比创造了万物并存在的神更加伟大。[45] 可笑的是,这仿作并没有腐蚀本体论论证,反而更坚定了它的基础!因为创造了一切却不存在的个体在逻辑上说不过去,因此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可能世界能包括不存在的个体创造了这个世界。如果无神论者还想要坚持——就如他必须——说神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话,那么神的概念也必须在逻辑上存类似的不连贯性。但它并没有。这就支持了普兰丁格论点前提(1)的合理性。

道金斯笑言,“我忘记了细节,但是我曾经采用本体论论证证明了猪会飞,激怒了一群神学家和哲学家。他们觉得须要诉诸模态逻辑(Modal Logic )来证明我错了。” [46] 这实在很尴尬。本体论论证只是模态逻辑的应用——是处理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逻辑。我能想象道金斯在这个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这冒牌的仿作,使自己成了一个笑柄;正如他在剑桥举行的邓普顿基金会(Templeton Foundation )会议中发表他这对本体论论证蝇量级的异议同样的使自己难堪!

6.结论

我们从现代哲学、科学及数学的角度查考了关于神存在的五套传统论证:

依附性的宇宙论证

基于宇宙开始的卡拉姆宇宙论证

基于客观道德价值和义务的道德论证

根据微调的目的论论证

从神存在的可能性到他实际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我相信这些都是很好的论证来支持神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些论证的逻辑合理、前提真实、前提在证据的鉴定下会比否定论点更加可信。因此,在理性的范围内,我们应当接纳这些结论。我已经说了很多,还有更多的要说。[47] 如果您想要更深入的探索,请参照脚注及参考文献中引用的资料。但是,我相信这里所陈述的已经足以证实传统有神论的论点并没有被新无神论者,诸如理查德·道金斯所提出的反对而动摇。

Bibliography

Advanced works are marked with an asterisk (*).

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 from Contingency

Craig, William Lane. Reasonable Faith. 3rd ed. Wheaton: Crossway, 2008. [ch. 3]

Davis, Stephen T. “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 and the Epistemic Status of Belief in God.” Philosophia Christi 1 (1999): 5–15.

*———. God, Reason, and Theistic Proofs. Reason and Relig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7.

Leibniz, G. W. F. von. “On the Ultimate Origin of Things.” Pages 345–55 in Leibniz Selections. Edited by P. Wiener. New York: Scribner’s, 1951.

———. “The Principles of Nature and of Grace, Based on Reason.” Pages 522–33 in Leibniz Selections. Edited by P. Wiener. New York: Scribner’s, 1951.

*O’Connor, Timothy. Theism and Ultimate Explanation: The Necessary Shape of Contingency. Oxford: Blackwell, 2008.

*Pruss, Alexander. “The Leibnizian Cosmological Argument.” Pages 24–100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A Reassessment. Cambridge Studies in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Al-Ghāzalī. Tahafut al-Falasifah [Incoherence of the Philosophers]. Translated by Sabih Ahmad Kamali. Lahore, Pakistan: Pakistan Philosophical Congress, 1958.

*Craig, William Lane.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Repr.,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01.

———. Reasonable Faith. 3rd ed. Wheaton: Crossway, 2008. [ch. 3]

*Craig, William Lane, and Antony Flew. Does God Exist? Edited by Stan Wallace. With responses by K. Yandell, P. Moser, D. Geivett, M. Martin, D. Yandell, W. Rowe, K. Parsons, and William Wainwright.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2003.

*Craig, William Lane, and James Sinclair.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pp. 101–201.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Craig, William Lane, and Walter Sinnott-Armstrong. God? A Debate between a Christian and an Athei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Nowacki, Mark.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for God. Studies in Analytic Philosophy. Amherst, NY: Prometheus, 2007.

*Oderberg, David. “Traversal of the Infinite, the ‘Big Bang,’ and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Philosophia Christi 4 (2002): 303–34.

The Teleological Argument

Collins, Robin. “A Scientific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The Fine-Tuning Design Argument.” Pages 47–75 in Reason for the Hope Within. Edited by Michael J. Murra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 “The Teleological Argument.” Pages 202–81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Craig, William Lane. Reasonable Faith. 3rd ed. Wheaton: Crossway, 2008. [ch. 4]

———. “Richard Dawkins on Arguments for God.” Pages 13–31 in God Is Great, God Is Good.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and Chad Meister. Downers Grove: IVP, 2009.

*Craig, William Lane, and Antony Flew. Does God Exist? Edited by Stan Wallace. With responses by K. Yandell, P. Moser, D. Geivett, M. Martin, D. Yandell, W. Rowe, K. Parsons, and William Wainwright.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2003.

Craig, William Lane, and Walter Sinnott-Armstrong. God? A Debate between a Christian and an Athei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Leslie, John. Universes. London: Routledge, 1989.

Rees, Martin. Just Six Numbers. New York: Basic, 2000.

*Penrose, Roger. The Road to Reality. New York: Knopf, 2005.

Vilenkin, Alex. Many Worlds in One: The Search for Other Univers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6.

The Moral Argument

*Alston, William. “What Euthyphro Should Have Said.” Pages 283–98 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 Reader and Guide.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2.

Copan, Paul. “God, Naturalis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Pages 141-61 in The Future of Atheism: Alister McGrath and Daniel Dennett in Dialogue. Edited by R. Stewart.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8.

Craig, William Lane. Reasonable Faith. 3rd ed. Wheaton: Crossway, 2008. [ch. 3]

———. “Richard Dawkins on Arguments for God.” Pages 13–31 in God Is Great, God Is Good.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and Chad Meister. Downers Grove: IVP, 2009.

*Craig, William Lane, and Antony Flew. Does God Exist? Edited by Stan Wallace. With responses by K. Yandell, P. Moser, D. Geivett, M. Martin, D. Yandell, W. Rowe, K. Parsons, and William Wainwright.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2003.

*Craig, William Lane, and Paul Kurtz. Is Goodness without God Good Enough? Edited by Nathan King and Robert Garcia. With responses by Louise Antony, Walter Sinnott-Armstrong, John Hare, Donald Hubin, Stephen Layman, Mark Murphy, and Richard Swinburn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Craig, William Lane, and Walter Sinnott-Armstrong. God? A Debate between a Christian and an Athei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Linville, Mark. “The Moral Argument.” Pages 391–448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Quinn, Philip L. Divine Commands and Moral Requirements. Oxford: Clarendon, 1978.

Ruse, Michael.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Christian Ethics.” Pages 262–69 in The Darwinian Paradigm. London: Routledge, 1989.

*Sorley, William R. Moral Values and the Idea of God. New York: Macmillan, 1930.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Craig, William Lane. Reasonable Faith. 3rd ed. Wheaton: Crossway, 2008. [ch. 3]

———.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Pages 124–57 in To Everyone an Answer. Edited by Francis Beckwith,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Downers Grove: IVP, 2004.

*Davis, Stephen T. God, Reason, and Theistic Proofs. Reason and Relig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7.

*———.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Pages 93–111 in The Rationality of Theism. Edited by Paul Copan and Paul K. Moser. London: Routledge, 2003.

*Hick, John H. and Arthur C. McGill. The Many-faced Argument. New York: Macmillan, 1967.

*Leftow, Brian.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Pages 80–115 in The Oxford Handbook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Edited by William J. Wainwr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Maydole, Robert. “A Modal Model for Proving the Existence of God.”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7 (1980): 135–42.

*———.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Pages 553–92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Edited by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Plantinga, Alvin. The Nature of Necessity. Oxford: Clarendon, 1974.

* Plantinga, Alvin, ed.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5.

This essay is Copyright © 2010 by Christ on Campus Initiative (CCI),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generously supported by the Carl F. H. Henry Center for Th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 ministry of 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 and the MAC Foundation. CCI exists to prepare and circulate materials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ddressing an array of fundamental issues from a Christian perspective. R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may circulate these essays without charge. Those wishing to contact CCI may email the Secretary, Dr. Scott Manetsch, at smanetsc@tiu.edu.

  • [1]

    “Modernizing the Case for God,” Time (April 7, 1980), 65–66.

  • [2]

    That the revolution is ongoing is evident from the appearance last year of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ed.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a compendious volume of scholarly articles written in defense of a wide variety of theistic arguments.

  • [3]

    Richard Dawkins, The God Delusion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2006).

  • [4]

    Alexander Pruss,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A Reassessment (Cambridge Studies in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Timothy O’Connor, Theism and Ultimate Explanation: The Necessary Shape of Contingency (Oxford: Blackwell, 2008); Stephen T. Davis, God, Reason, and Theistic Proofs (Reason and Relig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7); Robert Koons, “A New Look at 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34 (1997): 193–211; Richard Swinburne, The Existence of God (2nd ed.; Oxford: Clarendon, 2004).

  • [5]

    “In the Beginning: In Conversation with Paul Davies and Philip Adams” (January 17, 2002). http://www.abc.net.au/science/bigquestions/s460625.htm.

  • [6]

    Alex Vilenkin, Many Worlds in One: The Search for Other Univers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6), 176.

  • [7]

    Daniel Dennett, Breaking the Spell: Religion as a Natural Phenomenon (New York: Viking, 2006), 244.

  • [8]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atemporal personhood, see my Time and Eternity: Exploring God’s Relationship to Time (Wheaton: Crossway, 2001), ch. 3.

  • [9]

    Such an exercise of causal power plausibly brings God into time at the very moment of creation.

  • [10]

    Stuart Hacket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ism: Prolegomena to Christian Apology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82); David Oderberg, “Traversal of the Infinite, the ‘Big Bang,’ and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Philosophia Christi 4 (2002): 303–34; Mark Nowacki,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for God (Studies in Analytic Philosophy; Amherst, NY: Prometheus, 2007);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ames Sinclair,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ed.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101–201.

  • [11]

    Dawkins, God Delusion, 77.

  • [12]

    The argument’s proponent doesn’t arbitrarily conjure up a terminator to the infinite regress and give it a name. Rather, as we have seen, he presents philosophical and scientific arguments that the regress must terminate in a first member, arguments that Dawkins doesn’t discuss. Dawkins himself recognizes that many regresses cannot be infinitely extended (God Delusion, 78), but he insists it is by no means clear that God constitutes a natural terminator to the regress of causes. But proponents of the kalam argument provide justification for what properties such a terminator must possess, and no name need be given to the first cause: it is simply the personal Creator of the universe.x

  • [13]

    We needn’t be worried by Dawkins’s little argument that omniscience and omnipotence are logically incompatible (God Delusion, 78). The impossible task Dawkins envisions for God is just a replay of the old chestnut, “Can God make a rock too heavy for him to lift?” The fallacy of such puzzles is that the task described is logically impossible, and omnipotence doesn’t mean the ability to bring about the logically impossible.

  • [14]

    Dawkins, God Delusion, 78.

  • [15]

    Robert Adams, Finite and Infinite Goo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William Alston, “What Euthyphro Should Have Said,” 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 Reader and Guide (ed. William Lane Craig;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2), 283–98; Mark Linville, “The Moral Argument,” in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 Theology (ed.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Oxford: Blackwell, 2009), 391–448; Paul Copan, “God, Naturalis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in The Future of Atheism: Alister McGrath and Daniel Dennett in Dialogue (ed. R. Stewart; Minneapolis: Fortress, 2008), 141–61; John Hare, “Is Moral Goodness without Belief in God Rationally Stable?” in Is Goodness without God Good Enough? A Debate on Faith, Secularism, and Ethics (ed. Nathan King and Robert Garcia;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C. Stephen Evans, Kierkegaard’s Ethic of Love: Divine Commands and Moral Oblig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16]

    Cited in Lewis Wolpert, Six Impossible Things before Breakfas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Belief (New York: Norton, 2006), 215. Unfortunately, Wolpert’s reference is mistaken. The quotation seems to be a pastiche from Richard Dawkins, River out of Eden: A Darwinian View of Life (New York: Basic, 1996), 133, and Richard Dawkins, “The Ultraviolet Garden,” Lecture 4 of 7 Royal Institution Christmas Lectures (1992), http://physicshead.blogspot.com/2007/01/richard-dawkins-lecture-4-ultraviolet.html. (Thanks to my assistant Joe Gorra for tracking down this reference.)

  • [17]

    Dawkins, God Delusion, 215.

  • [18]

    Ibid., 221.

  • [19]

    Ibid., 251.

  • [20]

    Ibid., 23, 264, 313–17, 326, 328, 330.

  • [21]

    Ibid., 78–9.

  • [22]

    You might think that if the constants and quantities had assumed different values, then other forms of life might well have evolved. But this is not the case. By “life” scientists mean that property of organisms to take in food, extract energy from it, grow, adapt to their environment, and reproduce. The point is that in order for the universe to permit life so-defined, whatever form organisms might take, the constants and quantities have to be incomprehensibly fine-tuned. In the absence of fine-tuning, not even atomic matter or chemistry would exist, not to speak of planets where life might evolve!

  • [23]

    Roger Penrose, “Time-Asymmetry and Quantum Gravity,” in Quantum Gravity 2 (ed. C. J. Isham, R. Penrose, and D. W. Sciama; Oxford: Clarendon, 1981), 249.

  • [24]

    Dawkins, God Delusion, 144.

  • [25]

    Ibid., 145.

  • [26]

    Ibid., 147.

  • [27]

    Ibid., 145.

  • [28]

    Stephen Hawking and Roger Penrose, 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 (The Isaac Newton Institute Series of Lectur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

  • [29]

    See http://map.gsfc.nasa.gov/m_mm/mr_limits.html.

  • [30]

    Duane Dicus, et al., “Effects of Proton Decay on the Cosmological Futur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52(1982):1,8.31 Igor D. Novikov and Yakov B. Zel’dovich, “Physical Processes near Cosmological Singularities,”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1 (1973): 401–2.

  • [31]

    Joseph Silk, The Big Bang (2d ed.;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89), 311–12.

  • [32]

    Christopher Isham,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as a Quantum Process,” in Physics,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A Commo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ed. R. J. Russell, W. R. Stoeger, and G. V. Coyne; Vatican City: Vatican Observatory, 1988), 378. Isham’s mentioning “continuous creation” is a reference to the defunct Steady State theory.

  • [33]

    Dawkins, God Delusion, 146.

  • [34]

    For a first-hand account see John Preskill’s website: http://www.theory.caltech.edu/~preskill/jp_24jul04.html.

  • [35]

    S.W. Hawking, “Information Loss in Black Holes,” http://arxiv.org/abs/hep-th/0507171 (September 15, 2005):4.

  • [36]

    See Roger Penrose, The Road to Reality (New York: Knopf, 2005), 762–65.

  • [37]

    Dawkins, God Delusion, 158.

  • [38]

    Ibid.

  • [39]

    See his comments on Keith Ward in God Delusion, 150. Ward thinks that the hypothesis of a single cosmic designer is simple, even though he rejects the notion that God is simple in the sense that he doesn’t have distinct properties.

  • [40]

    Dawkins, God Delusion, 149.

  • [41]

    Ibid., 153. God’s simplicity has even been construed to mean that he lacks distinct properties, a most implausible doctrine. But the simplicity of an immaterial entity need not imply that that entity lacks distinct properties, like immaterial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 [42]

    Robin Collins, The Well-Tempered Universe (forthcoming); John Leslie, Universes (London: Routledge, 1989); Paul Davies, Cosmic Jackpo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7); William Dembski, The Design Revolution (Downers Grove: IVP, 2004); Michael Denton, Nature’s Destiny: How the Laws of Biology Reveal Purpose in the Univers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 Michael Behe, The Edge of Evolution: The Search for the Limits of Darwinism (New York: Free Press, 2007).

  • [43]

    Alvin Plantinga, The Nature of Necessity (Oxford: Clarendon, 1974); Robert Maydole, “A Modal Model for Proving the Existence of God,”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7 (1980): 135–42; Brian Leftow, “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in The Oxford Handbook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ed. William J. Wainwr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0–115.

  • [44]

    Dawkins, God Delusion, 83.

  • [45]

    Ibid., 84.

  • [46]

    I discuss all five arguments in greater depth in my Reasonable Faith (3rd ed.; Wheaton: Crossway, 2008).